全年工业指数上升0.3点,中小企业成绩单分析看过来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近日发布,2024年四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0,相较2024年三季度上升0.1点。

去年四季度指数为89.0

较上一季度上升

2024年,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运行总体情况如何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也进行了分析。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分析认为,去年我国中小企业运行总体平稳,企业活力和动力得到有效释放。

一季度,中小企业开局良好,二、三季度企业经营压力有所加大,四季度,在增量政策的推动下,中小企业发展再度回升向好。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在亮点方面,一是工业增长较好,拉动作用大,全年工业指数上升0.3点,产需均有增长,效益逐步改善。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恢复性增长,企业投入意愿有所增强。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也比较突出。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成本长期处于高位,但在2024年总体处于下降态势。另外,在应收账款清欠,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还需更多的政策支持。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认为,随着去年下半年增量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更多政策组合效应将不断显现,中小企业的活力今年将得到进一步激发。

加大科技投入

小咸菜抢抓消费大商机

中小企业是各类企业中最具活力的群体。

在天津,记者就采访到了一家生产咸菜的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将咸菜玩出了花样,也使企业升级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当记者来到这家企业时,工人们正在忙碌地打包,为春节消费高峰期备货。

据介绍,他们原本的产品是传统的腌制黄瓜、甜菜、萝卜等。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司研发了脱盐咸菜,产品线也增加了自热米饭、调味酱等多个系列。

由于春节前有大额订单需要资金备货,企业近期资金流出现了紧张。在当地的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帮助下,银行主动上门解决了他们的困难。

中国农业银行天津杨柳青支行负责人何舜:用两天时间帮助企业完成无还本续贷1000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周转压力。

去年5月,这家企业成长为天津市瞪羚企业,几天前他们又被认定为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陈俊表示,科技投入让企业从一家传统酱菜企业成长为现代化的食品企业,未来他们还将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更好地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中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5.1%,连续两年上升。科技创新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数字化 智能化

成为中小企业转型主要方向

去年,我国众多中小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主力之一。

在浙江杭州市临安区,这家企业的焊接生产车间里,操作人员只需在屏幕上一点一按,一排排机械臂就开始了工作,搬运机器人、吸盘机器人、焊接臂等设备环环相扣,有序运行。

不仅如此,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搭建了自己的“数字大脑”,将销售、生产和仓储管理等信息集成在一起,为企业提供智能化决策。

统计显示,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过60万家。“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7%,而且还在持续增长。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已成为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认知、投入、成效不断提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积累了更加厚实的基础。(资讯)

原标题:全年工业指数上升0.3点,中小企业成绩单分析看过来→

编辑:母晓婧    责编:黄显     审核:王广江

【免责声明】大象免费看客户端未标有“来源:大象免费看”或“大象免费看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2024年前11个月 重庆民营企业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268.5亿元

1月10日,来自重庆市税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重庆民营企业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268.5亿元,占比超七成。

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2024年,重庆市税务局聚焦民营经营主体所需所盼,精准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创新税费服务举措,增强其发展动能。

重庆中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创新的成果,已与全球50多家煤炭企业建立合作,2024年1—11月销售额达3251万元,同比增长33.5%。2024年1—11月,中瓦智能享受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税款近12万元,一定程度降低了产品研发成本。

这只是民企受益于税惠政策的一个缩影。

“2024年,立足实体经济根基,一系列重点支持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落细,针对性和导向作用明显,有力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庆市税务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

从政策享受类型看,2024年1—11月,重庆民营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两项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税收优惠政策,合计减税84.3亿元,占比达58.7%;享受留抵退税31.6亿元,占比45%。

为精准服务民营企业,今年以来,重庆市税务局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集成推出“进一步夯实税费服务供给基础”“进一步提升税费服务诉求响应”“进一步强化税费服务数字赋能”“进一步推进税费服务方式创新”四方面系列举措,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更加优质的税收营商环境。

2024年,重庆税务部门累计分批次精准推送税费优惠政策和操作指引信息合计688.7万户次;累计组织开展各类线上直播、线下宣传辅导400余场,覆盖超百万人次。

“有的研发费用我们吃不准该怎么归集,还好有税务人员上门辅导。”万联瑞成信息技术重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胡同琼介绍,2024年1—11月,公司享受各项税收优惠6万余元。

随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重庆民营企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重庆新办民营涉税经营主体58.3万户,占新办涉税经营主体的99.4%,实现同比正增长。(资讯)

原标题:2024年前11个月 重庆民营企业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268.5亿元

编辑:母晓婧    责编:黄显     审核:王广江

【免责声明】大象免费看客户端未标有“来源:大象免费看”或“大象免费看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多项数据向好 政策为民企疏堵点稳预期

2024年以来,国家及有关部门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方面密集出台政策举措。前11个月,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民营企业进出口额、不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民间投资同比均明显增长。从地方相关数据来看,多地民营经济呈现回升向好的态势。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传递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强烈信号,指出要“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记者了解到,未来,我国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策支持和优化监管服务,切实为民营企业疏堵点、稳预期,拓展民营企业发展新空间。

多项数据彰显民营经济向好态势

2024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比去年同期提升2.5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7%;在基础设施领域,民间投资增长5.6%,比全部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高1.4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以来,多项民营企业发展数据增长明显。多个民营经济大省的相关数据也显示,民营经济呈现回升向好的态势。

江苏省民营经济总量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3月成为全国首个个体工商户超过1000万户的省份。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2024年以来,江苏省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进出口亮点突出,2024年1至11月,全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4%,占全社会投资比重67.1%、居全国前列;民营企业进出口2.3万亿元,增长8%,拉动全省进出口增速3.6个百分点,占全省外贸进出口的45.2%,稳居第一大出口主体。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介绍,2024年上半年,上海市新设民营经营主体数量约19.2万户,民营经济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66.5亿元,占全市比重的25.2%;进出口总额6619.4亿元,占全市比重的31.6%;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7%,增速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

“目前安徽省民营企业达226.9万户,较2018年增长1倍;个体工商户565.3万户,较2018年增长81%。从经济规模来看,民营经济增加值在2013年首次迈上万亿元台阶后,逐年增加至2023年的2.86万亿元。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前11个月规模以上民营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3.5%,高于全部规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5个百分点,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1.2%。”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民营经济贡献了安徽全省60.7%的GDP、59.5%的税收、74.1%的发明专利授权量、8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和92.8%的企业数量,呈现出“66789”的发展特征,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政策为民企疏堵点、稳预期

2024年以来,国家及有关部门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方面密集出台政策举措。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已于2024年10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一年来各地方也纷纷出台政策举措,切实为民营企业疏堵点、稳预期。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省诞生了首条民营资本控股高铁、首个民企参股核电项目,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数量连续26年居全国第一。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4年1月,浙江省发布《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要素保障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从制度和法律上为市场经营主体尤其是广大中小微企业更好地保驾护航。

安徽省先后制定实施4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统领性文件,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条例等涉企立法,形成了“1+N”法规政策体系。

地方性法规修订、出台的同时,聚焦企业关心关切的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各地一系列破立并举的政策举措落地开花。

“招投标领域问题是营商环境治理难题之一。对此,浙江省提出‘七个不准’,对招投标活动中禁止实施的七种限制或排斥民营企业参与投标的行为做了明确和细化,支持民营企业更多参与全省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此外,针对要素保障,浙江省提出“3个70%”,即产业基金、新增用地、新增能耗支持民营企业的比重不低于70%。2024年1至11月,省“4+1”专项基金投向民间投资项目比重达98.6%,统筹新增用地和存量用地支持民间投资工业项目比重达87.2%,新增能耗支持民间投资项目的比重达89.7%。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江苏省设立了省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库,首批入库项目200个,年度计划投资613亿元,项目计划用地、用林、环评等和省重大项目享受同等待遇。同时,制定鼓励民间投资进入交通、清洁能源、农业农村、市政、环保、医疗、养老等七个重点领域细分行业指引,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项目投资。

拓展民营企业发展新空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塑造新需求,为民营企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增添新赛道、拓展新空间。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场会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年来,多地出台举措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带动行业提升创新水平。“上海市加大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力度,目前上海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访问人次已超过275万次,平台上重大科研设施28个、各类服务机构3000余家,仪器总价值超过560亿元。”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同时,上海市加快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打造南虹桥、张江、市北高新3个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长兴和嘉定新城2个民营经济总部园。目前,上海市认定的民营企业总部达59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首破1万家,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

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江苏省累计建成各类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183家、各类省级企业研发机构超9000家,其中50%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和70%的省级研发机构建在民营企业;加快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累计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0家,省级4368家,民营企业占比近90%。

“为支持民营企业融入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安徽正在打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4个万亿级产业,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绿色食品、现代化工、有色金属4个超5000亿元产业,新型建材等3个超3000亿元产业,节能环保等3个超千亿元产业,大力吸引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蔚来汽车、阳光电源国轩高科科大讯飞等成为行业标杆,中鼎集团、应流集团等发展成为细分领域‘排头兵’。2024年全省民营企业营收百强门槛提高到61.6亿元,其中58家企业营收过百亿元。”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资讯)

原标题:多项数据向好 政策为民企疏堵点稳预期

编辑:母晓婧    责编:黄显     审核:王广江

【免责声明】大象免费看客户端未标有“来源:大象免费看”或“大象免费看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企业销售收入明显改善 2024年四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多方面亮点

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最新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前期已出台的存量政策持续落地显效,2024年四季度全国企业销售收入明显改善,经济运行呈现多方面亮点。

——制造业发展提速,装备制造支撑作用较强。2024年四季度,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8%,较三季度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3%,较三季度增速提高4个百分点。特别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四季度增速较快,同比分别增长16.5%、10.9%和8%。

——新兴产业持续较快增长,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四季度,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6%,延续两位数较快增长。其中,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1%和10%。四季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5%。其中,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技术应用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9%和8.3%。

——生态环保服务稳步增长,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迅速。2024年四季度,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技术推广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1.2%、21.8%和16.3%。清洁能源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太阳能、生物质能、风力发电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9%、12.7%和5%。绿色出行需求持续增长,带动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8.1%。

——设备更新稳步提速,消费品以旧换新持续向好。2024年四季度,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7.5%,较三季度增速提高2.2个百分点。受国家鼓励、地方政府支持和企业让利等因素带动,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零售、冰箱等日用家电零售同比分别增长38.1%和75.4%;与家装相关的家具零售、卫生洁具零售同比分别增长39.4%和26.3%,均显著快于三季度增速。

——基建投资回升,“两重”项目加快落地。2024年四季度,反映基建投资的土木工程建筑业销售收入增速较三季度明显提升,特别是随着一揽子化债政策落地,12月份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有力促进“两重”等重点基建项目建设。其中,水利水运工程建筑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7%,较三季度增速提高7.6个百分点。建筑工程用机械制造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3%,反映建筑施工投入加快。

——省际贸易持续畅通,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序推进。2024年四季度,反映省际贸易往来的全国省际贸易销售额同比增长3.3%,较三季度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物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4%,其中与外贸相关的远洋货物运输、货物运输代理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1.4%和31.3%。

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四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呈现一系列新趋势、新变化,系列政策有效提振了经营主体信心,增强了企业发展动能,促进经济明显回稳向好。(资讯)

原标题:企业销售收入明显改善 2024年四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多方面亮点

编辑:母晓婧    责编:黄显     审核:王广江

【免责声明】大象免费看客户端未标有“来源:大象免费看”或“大象免费看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重庆现有火锅企业1.77万家、门店3.7万家!重庆火锅,藏着三千亿元市场

山坡上、巷子里、马路边、梯坎旁……重庆无处不火锅。“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邀上三五好友,围炉共食,随着咕嘟咕嘟的气泡在锅中翻涌,一场酣畅淋漓的美食之旅火热开启。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是川渝特色美食。重庆人爱火锅,会吃火锅,更凝心聚力发展火锅产业。重庆市火锅产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重庆有火锅企业1.77万家、门店3.7万家,全市火锅全产业链产值已达3000亿元。

从火锅学院到火锅料理师、从凭经验制作到标准化生产,重庆坚持在创新供给上下功夫。实行工匠技能认证制度,畅通职业培养机制;综合营销、包装、服务等各类手段,助推品牌化发展;推动食材工业化生产,布局行业全产业链。三管齐下,加快推动重庆火锅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擦亮火锅金名片。

拼营销

从“网红”到“长红”

企业各出奇招

走进位于江北区观音桥商圈的“萍姐”火锅店,灯笼、八仙桌、条凳、复古海报……市井风扑面而来。

晚上10点半,能坐七八十人的店铺一楼已基本满员。“我们这家店从上午10点营业至凌晨3点,最多一天接待了200多桌。”负责人陈宇森介绍。

在重庆,火锅店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通过灯光陈设突出装修风格吸引特定消费群体;有的大打饮品品牌,奶茶一度成为外卖招牌单品;有的通过毛肚、大刀腰片等“爆款”产品树立品牌标识……从“网红”到“长红”,店铺各出奇招。

同一天,西南大学学生王译,兴致勃勃地赶往南岸区南山火锅小镇“鲜龙井”火锅店,这是一家有600张桌子的大型景观火锅店。“吃完火锅在南山看夜景,痛快又尽兴,巴适得很。”王译说。

嘉陵江畔、南山深处,一座火锅庄园吸引着食客的目光。南山火锅小镇占地千余亩,十几家大型火锅店或隐藏在森林深处,或坐落于荷塘之畔。夜幕降临,绵延近两公里的火锅一条街成为人的海洋、灯的海洋。

在南山吃火锅,不同的店有不同的消费场景:可以在香樟林或枇杷林里露天吃火锅,抑或是沉浸于动漫场景,还可以穿着古装穿梭在吊脚楼……“南山火锅把场景体验感做到极致,因为风景好,哪怕夏天40多摄氏度的时候,依然有很多消费者愿意来吃户外火锅。”重庆市火锅产业协会会长陈国华说,“重庆火锅行业虽大,但知名品牌并不多。同时,各家的底料配方都不尽相同,顾客的口味也各有偏好。如何通过打造连锁品牌或统一规范标准,把重庆火锅整体品牌做响做亮,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尝试突破的方向。”

立标准

底料生产自动化

食材质量有规范

微辣、中辣、特辣……辣度到底怎么算?

在重庆,辣度有了官方标准。2018年,《麻辣火锅底料辣度量化及等级划分》发布,对辣度进行了分级自此,各家企业开始了辣椒的精细化研究之路。

走进位于合川区的重庆火锅食材产业园,在梅香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只见辣椒被细分为十几个品种并进行编号。踏入生产厂区,鲜见工人,炒制辣椒的香气却扑面而来。自动化数字控制生产线遍布着1万多个传感器,将每日产生的超20万条生产信息进行汇集和分析,运用科学数据解密“辣椒配方”。“我们有超120人的研究团队,目前已自主研发逾1万种调味料配方。”公司负责人郑传波说。

辣椒、花椒、牛油、葱姜蒜……自动化数字控制生产线上,机械臂抓取原料,投入反应釜炒制,而后自动灌装入袋,分量精确,一滴不漏。包装好的火锅底料,经由传送带“列队前行”,套袋、装箱、封箱,全流程机械化生产。

火锅辣度的精细化只是整条产业链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传统的人工单锅小炒,到现在系统模块的封闭生产体系,火锅底料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已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工业化生产背景下,如何实现火锅口味个性化?如何发挥工厂的优势,让底料口味稳定?企业依托智能化生产线,除了控制成本、确保品质、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要把底料炒香做美。“我们把最小风味模块化,形成标准化的产品模型,通过搭配不同数量和比例的口味模块,形成不同的味道,从而解决了口味个性化的难题,规避了定制化服务的高成本,同时保障味道的稳定。”郑传波说。

合川区每年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推动企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联合科研院所协同攻关,培育火锅食材专利产品和标准体系。目前,已累计创建市级研发平台11个、智能工厂2家、数字化车间44个,取得火锅食材产业专利359件,发布团体标准15项。

合川区农业农村委还与重庆市质量协会签订协议,委托其研制12项火锅食材系列团体标准,着力解决产品质量分级标准不统一、质量良莠不齐等突出问题。“我们为毛肚、鸭肠等火锅食材制定标准,进一步规范生产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重庆火锅食材产业园工作专班有关负责人说。

育工种

技能大赛为平台

培训基地做孵化

“为什么有些火锅越煮越苦,因为花椒的籽没有处理。”在重庆市火锅人才培训基地,重庆火锅学院副院长王文军正向学徒一一叮嘱入门标准。

重庆火锅学院于2014年成立,由重庆市火锅协会、市烹饪协会和重庆现代职业技师学院联合筹建,采用校企联合培训的方式,设有调料、服务、管理3个专业。学院成立以来,通过企业培训和学徒制培训等方式培训学员3000余人。

这还远远不够。“据调查,全国范围内重庆火锅有数万人的人才缺口,同时缺乏系统评价标准,成为行业发展的阻碍。”王文军说。

火锅行业规范化的探索,王文军是亲历者。“以前各类专业竞赛中,火锅行业没有单独的赛事,从业者长期面临着没有身份的尴尬。”王文军说。此前火锅行业没有国家认证的专属职业工种,在技能比赛中,火锅往往作为“中式烹调”项目下的专项赛。

想要火锅料理师这一地方特色工种获国家认证,需要有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职业评价体系,但体系从何而来?

包括王文军在内的从业者成立考察小组,在全国对火锅行业进行一年多的摸底调研。

“部分大中型火锅店已经建立内部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机制,传统火锅技能的培训仍然以企业内训为主,招聘人才依赖‘师门宗派’的推荐。”王文军说。

从火锅学院到火锅料理师,王文军对火锅行业充满深情。最让他欣喜的是,在众人的努力推动下,自己热爱的职业有了国家标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火锅料理师正式成为中式烹调师职业下的新工种。2024年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联合颁布了中式烹调师(火锅料理师)国家职业标准。“火锅料理师工种出现以后,从业者通过系统学习、考试、培训,可以成为相应级别的火锅料理师,有了明确的成长通道。”王文军介绍。

为提升火锅行业人才技能水平,在重庆市人社局、商务委、火锅协会的共同努力下,重庆打造了“世界技能大赛火锅项目重庆集训基地”,成为全国火锅技能大赛建标准、孵人才的服务平台。“火锅料理师出现后,一批新的培训基地随之建立,进一步系统化、专业化培养行业人才。火锅产业的明天,也一定会越来越旺。”王文军说。(资讯)

原标题:央媒看重庆|现有火锅企业1.77万家、门店3.7万家!重庆火锅,藏着三千亿元市场

编辑:母晓婧    责编:黄显     审核:王广江

【免责声明】大象免费看客户端未标有“来源:大象免费看”或“大象免费看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我市已有超万家民企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

重庆市2024年度“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会近日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我市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通过对接帮扶、产业带动、服务保障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市投身这项行动的民营企业累计达11178家、结对帮扶5919个村,实施项目13000多个、投入资金超629亿元。

美心红酒小镇项目负责人李晓琼说:“结合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了村民的就业,同时每年让村民有10%的收益分红。”

重庆四季五谷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王姣透露,下一步,城口山地鸡规模将做到100万只以上,带动村民350户以上,每户增收5万元以上。

市“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工商联经济部部长余世军表示,市工商联将进一步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做到参与企业再提量、产业振兴再提质、服务保障再提档,不断拓展行动的覆盖面和质效。(资讯)

原标题:我市已有超万家民企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

编辑:母晓婧    责编:黄显     审核:罗军

【免责声明】大象免费看客户端未标有“来源:大象免费看”或“大象免费看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商务部:一视同仁支持外资企业参与以旧换新政策

1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关情况。

发布会上,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中,要一视同仁支持外资企业参与。

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发挥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作用,健全外商投资投诉工作机制,保障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在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中,要一视同仁支持外资企业参与。在汽车报废更新中,外资品牌新车占比约35%,带动外资车企销量较快增长。同时,不少外籍人士也享受到了以旧换新补贴。(资讯)

原标题:商务部:一视同仁支持外资企业参与以旧换新政策

编辑:母晓婧    责编:黄显     审核:罗军

【免责声明】大象免费看客户端未标有“来源:大象免费看”或“大象免费看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最高法出台98项举措 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

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意见》聚焦涉科技创新审判中的突出问题,从总体要求、依法加强科技创新成果保护、创新主体保护、创新行为保护、科技创新法治化国际化市场环境建设和司法保护体制机制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25条共计98项政策举措,将以公正高效审判推进高水平科技进步,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围绕加强科技创新成果司法保护,《意见》提出实施确保司法保护强度与科技创新程度相协调的司法政策,完善专利授权确权行政诉讼审理标准。同时,《意见》依法加强科技创新行为保护力度,坚决打击遏制各类侵权行为。具体举措包括:充分发挥保全措施、先行判决等制度效能,确保创新获得充分及时保护;加大惩罚性赔偿适用力度,让侵权行为付出更大代价;从规制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滥用诉权、打击科研造假等方面依法打击遏制阻碍创新行为,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意见》还提出依法加强科技创新法治化国际化市场环境建设,助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依法规制科技创新领域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助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统筹处理专利与标准关系,助推科技创新领域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深化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合作,助推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等。

据介绍,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运行6年,集中体现了建立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的改革效果。目前,全国具有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达到558家,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布局进一步优化。(资讯)

原标题:最高法出台98项举措 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

编辑:母晓婧    责编:黄显     审核:罗军

【免责声明】大象免费看客户端未标有“来源:大象免费看”或“大象免费看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转型

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标准起到重要引领作用。为充分发挥标准“指挥棒”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联合印发《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我们将扎实推进《行动方案》各项任务落实落细,推动原材料工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构筑坚实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常国武说。

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绩

日前,河钢集团全球首条氢冶金绿色汽车板连铸生产线在河北张家口投产,每年将产出150万吨汽车板,用于生产汽车结构用钢、超低碳钢、汽车大梁钢等高端钢材产品。氢冶金使用氢气作为还原剂,摆脱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推动钢铁生产绿色转型。

近年来,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为主的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绩。从区域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产业集聚区炼化产能占比达70%;建成并通过认定化工园区708家,产值占石化化工行业70%以上;超900万吨电解铝产能有序转移至清洁能源丰富地区。从企业看,45家原材料企业上榜《财富》世界500强,占全球上榜原材料企业近40%;220家原材料企业进入中国制造500强;累计培育30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也要看到,原材料工业仍存在低端过剩和高端不足等短板。为此,工信部将围绕“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改革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高质量标准供给。在传统产业领域,编制钢铁、轻工、机械等行业标准建设指南,加强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融合领域标准制修订,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在新兴产业领域,按照“产品分代、技术分级、研制分期”思路,加快制定一批先进适用的标准。在未来产业领域,紧跟国内国际技术演进发展趋势,前瞻布局标准化路线图研究。

标准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原材料领域发布了国家标准1500余项、行业标准1800余项,标准研制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引领产业发展作用不断增强。

“我们将电梯用钢丝绳、热轧带肋钢筋等推荐性国家标准转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轿车轮胎、通用硅酸盐水泥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黄瑜介绍,工信部围绕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发布548项新材料行业标准;围绕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发布15项数字化转型行业标准;围绕碳排放碳核算、绿色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等,发布496项绿色低碳行业标准。

同时,工信部十分重视将行业经验、技术转化为标准,提升产业竞争力。例如,化工园区建设标准此前缺少引导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我们在调研园区现状水平、凝练优质园区发展经验基础上,编制发布《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化工园区竞争力评价导则》行业标准,明确了化工园区智慧化水平评价的流程、体系和方法,引导园区在产业经济、创新驱动、智慧化转型等方面对标先进改造提升。”黄瑜说。

围绕“三化”加速转型

目前,原材料工业绿色化转型依然面临较大压力,数字技术融合应用还不深入,优化升级任务仍较为艰巨。为此,《行动方案》以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新材料产业壮大为重点,加快关键急需标准研制,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建立健全原材料工业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加强贯标推广和实施效果评估,引导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全过程落实相关标准要求。

围绕高端化发展,《行动方案》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强化上下游协同,制定一批通用性强的先进基础材料标准,推动一批创新成果转化成关键战略材料标准,聚焦前沿材料产业化重点发展指导目录开展前沿新材料标准研制。

围绕智能化发展,《行动方案》立足原材料行业流程工艺特点,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发展需要,部署数字技术与原材料工业深度融合相关标准制修订任务。

围绕绿色化发展,《行动方案》聚焦低碳技术,开展电炉短流程炼钢、氢冶金等技术标准研制;聚焦碳减排工作,开展重点行业碳排放、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等标准研制;聚焦绿色制造,开展绿色建材、生物基材料等产品标准以及绿色园区、绿色工厂评价标准研制。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将发布并实施200项以上数字化转型、100项以上新材料领域以及100项以上绿色低碳标准,同时推动10项以上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制修订500项以上基础通用和质量提升类标准。”常国武说。

为确保上述目标如期达成,《行动方案》提出,要推动科研和产业化专项加大对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新材料等领域标准研究支持力度;支持地方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鼓励重点企业提高标准化相关经费投入;支持企业将标准化人才纳入职业能力评价和激励范围。(资讯)

原标题: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转型

编辑:母晓婧    责编:黄显     审核:赵蕾

【免责声明】大象免费看客户端未标有“来源:大象免费看”或“大象免费看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改革攻坚科改突破

目前重庆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重报集团大象免费看带大家来到科改示范企业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旗下重庆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它掌握了跨座式单轨交通及山地城市轨道交通建造关键核心技术。从规划、咨询到设计、监理,全面参与了重庆合计运营里程500千米的轨道交通项目,有力支撑了重庆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

大象免费看 周洁 主播 车珂宇 摄像 邹飞 视频编辑 黄燕星

编辑:杨京    责编:石勇     审核:赵蕾

【免责声明】大象免费看客户端未标有“来源:大象免费看”或“大象免费看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